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门重新矗立在了黄河岸边,铁谢村的村口,为这个因渡口而兴,又因渡口而衰,千百年来把命运与黄河渡口绑定在一起的村子重新带来了活力。正如铁谢村的复兴,这一次建设她的就是村里面一群年过花甲的老人。老人们建设自己的家园,不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还打破了近十年外界对中国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误解。
(铁谢村)
(铁谢渡口)
(建设中的铁谢村新城门)
铁谢村位于黄河南岸,孟津县白鹤镇东端,村外的铁谢渡是著名的孟津七古津之一。商周时期以来,关于这里的历史记录就从未间断过,明代初期,一对姓谢的铁匠兄弟从山西迁居到这里,从此村子连同渡口,一同更名为“铁谢”,并沿用至今。历史上的铁谢村是远近闻名的商业集镇,村子和渡口一道成为了黄河中游最重要的水陆码头之一,满载着盐铁、粮食、煤炭、棉花等物产的货船从北方沿黄河顺流而下,都会在铁谢渡口靠岸,集散中转。商贾水手在这里落脚修整,成就了铁谢繁华的商业场景,鼎盛时期的铁谢村和铁谢渡口被称为“小洛阳”、“金铁谢”。现在铁谢村的老人仍能依稀记起上个世纪40年代铁谢最后的辉煌。
(铁谢村曾经最繁华的路口)
(改造规划中的每一个片区都延续了地块的原有职能)
(渡口文化片区改造方案)
抗战时期,先是半个铁谢村毁于战火。解放后,黄河的航运功能逐渐被公路铁路取代,传承了数百年的铁匠手艺也无法在机械化大生产面前继续保持生产力的地位。曾经赖以繁荣的条件都被社会的发展所淡化,铁谢村也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近些年,政府响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孟津段修建起了黄河绿道,并对沿线村庄进行环境改善治理。在对铁谢村进行外立面改造的过程中,参与到项目中的规划师和设计师们重新发现了这里的价值以及当地人对现代化生活的期待,渴望有朝一日重现铁谢村和铁谢渡口的繁荣。
在对铁谢村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判之后,规划师和设计师提出的改造方案提出,应当以铁谢村千百年来磨合出的空间格局来进行谋划,恢复原有商业街的商业功能,将以前的铁匠铺改造成铁匠文化区,在保留历史格局风貌的同时,植入现代化的生活设施,获得与城市一样的生活体验。最终,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多轮评议之后,认可了这份改造计划。
很快,改造就进入了实践阶段。项目的一期工程集中在沿黄河绿道的北侧村口,包括了一个天然草皮的小球场、概念化复原的铁谢城门灯光装置、一个民宿院落和由原铁谢小学改造的社区餐厅。
(村里的小朋友新建的足球场踢球,松软的草皮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感觉。完工以来,村民们一直对足球场进行自发维护。)
村里的老人都是关于铁谢村的专家,把他们组织起来建设新铁谢,就等于邀请了一支专家团队。在改造计划还在方案设计的阶段,设定关于建筑的造型风格与精神内涵等细节时,就从老人们的回忆与理想中间汲取了许多灵感。在施工阶段,还特意给这个“专家团队”留了一部分发挥的空间,门窗的细节,房梁瓦片的图案,都是和老人们一起商量着做。干起活来的“老专家”们开沟挖槽,垒砖抹墙,样样一丝不苟,个个都是壮年的模样。一座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建筑呈现出来时,没人想得到是出自一群老人之手。
(参与建设的部分村民,左起:谢建都、梁清泉、谢战伟、赵松生、靳庆森)
(村里老人们设计的壁炉)
老人们找回年轻时的记忆,重新镌刻在铁谢;又把对未来的期待,寄托在了新的铁谢。
谢战伟是改造队伍里面最年轻一个,是老人们的晚辈,谢战伟说这些老人里面好几位都是他曾经的师傅,教会他许多本领。后来谢战伟也和许许多多农村的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在外闯荡二十多年,回到铁谢前还是珠海某电子厂的一名流水线工人。去年因为疫情没有外出打工的谢战伟正好遇到了铁谢村的改造,就跟着老师傅们一起加入了进来。巧合的是,他的工作就是要把三十年前他读书的铁谢小学改造成社区餐厅。谢战伟说,改造结束之后,他还想留在铁谢村,在未来的铁谢村的旅游运营阶段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所有铁谢村村民的愿望,他们期待改造项目在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之外,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
(谢战伟在三十年前读书的教室里,不久之后他将亲手将教室改造成铁谢村的社区餐厅)
(改造前和完成后的民宿院子)
在北侧村口的公共区域项目完成后,商业街区、渡口文化体验区的工程伴随着改造工程向村内延伸,并相继启动。届时,新的商业街会采用民间返租的方式,让村民参与到铁谢村商业的经营中来。村史馆、艺术中心、艺术家村、民宿集群等更多的展示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也在未来的规划之中。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使铁谢的文化传承、超脱、发扬光大,为村民带来幸福的生活。
以此为起点,未来铁谢村将被打造成孟津黄河生态廊道文化示范区的核心,黄河生态廊道的综合服务区,黄河文化旅游民宿的聚集区,黄河生态廊道和孟津研学游的总部基地,黄河沿线中下游分界线的展示区。
在改造的过程中,铁谢村的价值被重新梳理,农村老人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年轻人在故乡重新看到了希望。